端木赐香:那么多实力派,为什么是孙中山当了大总统
文 | 端木赐香
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。对辛亥年沪汉争权及孙中山最后的当选进行解读,或许能够加深我们对民国政治重建困境的理解。
▍一、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的重大筹码:辛亥革命前的十次起义
1894年,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被拒后,出国前往他早年求学的檀香山,并在檀香山聚议成立了兴中会。该会通过了孙中山草拟的《兴中会章程》。在入会秘密誓词里规定会员必须坚守不渝、忠实履行的斗争任务是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,创立合众政府”。
1895年2月,孙中山等人与早先成立于香港的辅仁文社的杨衢云、谢缵泰达成联合协议,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。3月,兴中会决定于当年重阳节(10月26日)在广州发动起义,并期待由此引发全国性的连锁反应。他们还设计了一面青天白日旗图样,作为义军的旗帜。10月10日,兴中会在香港开会选举总办,即会长。与会者不过七八人,但分歧却很严重,孙中山一方和杨衢云一方险些闹翻。正如唐德刚所言,一个槽子上,拴不了两头驴。最后,两头驴是这样勉强拴一起的:杨衢云做总办,孙中山做秘书。后因机密泄漏,两广总督谭钟麟派兵搜查,70多人被捕,起义失败。
这是孙中山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第一次。此后,孙中山直接策动的武装起义有:1900年的广东惠州起义、1907的广东潮州黄冈起义、1907年的广东惠州七女湖起义、1907年的广东钦州(今广西钦州)防城起义、1907年的广西镇南关起义、1908年的钦州马笃山起义、1908年的云南河口镇起义、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、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等。
屡败屡战,十次起义都失败了。但对孙中山以后下山摘桃,则是巨大的资本与筹码。
▲ 孙中山
▍二、革命领袖缺位,黎元洪被逼上位
从孙中山起义地点的选择可以看出,革命党人当时看重的是两广地区,并不看好湖北、湖南等长江中下游地区。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,同盟会(1905年由兴中会、华兴会、光复会合并而成)二号人物黄兴对革命失去了信心,打算从事暗杀活动,以谢海外侨胞,重振革命信心,在孙中山等人极力劝阻下,才放弃个人暗杀之念,转而组织“东方暗杀团”,从事有计划的暗杀活动。与黄兴看法不同,同盟会另一核心人物宋教仁则认为,以往所进行的革命都是在边境地区进行的,实为下策,今后应转到长江流域进行,如能到首都和北方则更好。为此,他和谭人凤、陈其美等人于1911年7月在上海成立了同盟会中部总会,希望能够有所突破。
1911年9月,湖北共进会、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的领导人孙武、蒋翊武、居正等人准备起义时,派居正到上海请黄兴、宋教仁、谭人凤前来武昌主持。居正的信息,令宋教仁与谭人凤颇为兴奋,将情况向当时远在香港的黄兴进行了通报,同时决定不等黄兴回来即赴汉主事。意外的是,谭人凤染病入院,宋教仁的好友、当时已被关在湖北狱中的胡瑛也派人劝告宋教仁暂缓来鄂,宋教仁遂止步。黄兴当时也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,认为各省之间的联络还没有形成,不宜贸然行动。这样就造成了革命威权人物在湖北的缺位。
10月10日武昌起义发生,本来就自感智慧不够、能力不足的起义领导人孙武受伤转移,蒋翊武脱逃、刘复基等人被抓,革命党人群龙无首,连个能镇住场面的人都没有,饥不择食地把躲在床底下的清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(相当于旅长)黎元洪拖出来,逼他做了军政府都督。黎元洪是君主立宪的信仰者,被迫加入时还对起义总指挥吴兆麟进行了一番指责,用唐德刚的话,这明明是个历史反革命与现行反革命嘛,最后居然跟大家一块革命了——于10月13日剪掉发辫并向革命党人表示,愿和大家生死与共。
黎元洪的加入对稳定和推动革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在许多人看来,黎元洪都革命了,我们还愣着干吗?一块儿下水呗。这正是革命党人想要的效果,但却为后来的沪汉争权埋下了隐忧。
▲ 黎元洪
▍三、沪汉争权始末
10月12日,革命党人占领了汉口后,刚刚出狱的詹大悲等人在汉口成立了由“纯革命党人”组成的汉口军政分府,想要和湖北军政府分庭抗礼,无奈势力有些小。不过,有革命党人对黎元洪这个大都督不服则是显而易见的。同天,湖北军政府通电全国,宣告武汉光复,同时电请黄兴、宋教仁速来湖北共襄义举,并邀孙中山回国主持大计。
10月14日,最先抵达武昌的同盟会领导人谭人凤等,为稳定局势,表明湖北军政府的合法性,于16日在阅马场组织了授权仪式,为黎元洪授旗授剑。
10月28日,宋教仁、黄兴等革命大咖空降武昌,黎元洪非常高兴,特意令人制作一面上书“黄兴到”的大旗,派人骑着大马扛着旗在武汉三镇革命军控制区跑马一圈,以振士气,同时欣然接受大家的建议,推举黄兴为全军总司令。
黎元洪是真心的,可惜外来的和尚已有鸠占鹊巢的打算——让黄兴取代黎元洪,或由黄兴出任湖北湖南大都督成为黎元洪上司!五行缺德,太不厚道了,起义临时总指挥吴兆麟等强烈反对,外来的和尚这才作罢。这算是沪汉双方的第一次较量吧。
11月9日,随着独立省份的增多和与清政府和谈的需要,黎元洪以湖北军政府的名义致电独立各省军政府,希望各省尽快派全权代表来汉商讨组织临时中央政府事宜。但江浙集团并不认同,江苏都督程德全、浙江都督汤寿潜、上海都督陈其美主张在上海设立临时政府会议机关。11月12日,他们派代表从苏州致电独立各省,请各省都督府和咨议局各派代表一人到上海商讨筹组临时政府事宜。11月15日,沪、苏、浙、闽等省代表在上海举行会议,议决成立“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”。
11月17日,上海方面致电武昌,说老黎你也派代表来呗。老黎不傻,俺们首义之地屈就你们上海,想得太美,在电促在沪各省代表速赴武昌的同时,还通电各省,宣布成立下设内务、外交、教育、财政、交通、军事、司法等七个部的中央临时政府,同时宣布外交、财政总长人选,并请各省举荐其他各部人选。沪汉争权明显升级。
武昌方面的强硬姿态,迫使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于11月20日做出决定:“认鄂军为民国中央军政府”。但仍不愿全部放弃,提出一个“政府设鄂,议会设沪”的新方案。武昌方面仍不同意,并派居正等赴沪说服各省代表。别说非常时期了,就是正常时期,政府与议会分设两地,也是明显的扯淡嘛,上海方面扯不下去了,最终同意将联合会迁至武昌,但还是留了一手,要求各省留一人在上海“联络声气,以为鄂会后援”。这样就形成了各省都督府代表一分为二,多数赴鄂、少数留沪的格局。
11月30日,代表联合会在汉口开会,推举谭人凤为议长,议决在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前,以湖北军政府代行中央军政府职权,以鄂军都督黎元洪执行中央政务。会议还通过了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》,并议决如袁世凯反正,将推举袁为临时大总统。
问题是,11月27日汉阳的失守和12月2日南京的光复,又为上海方面提供了翻盘的良机。其实早在11月初上海光复后,当地名流张謇、赵凤昌等就派人到汉阳与黄兴相见,希望黄兴尽快前往上海指导革命呢。上海方面如此,应该早就有了让黄兴率部攻克南京,使南京成为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预算。只不过黄兴当时刚到武汉,被黎元洪登坛拜将聘为战时总司令不久,不好意思马上打道回沪而已。汉阳失守后,黄兴建议放弃武昌,进取南京,遭到了湖北革命党人的强烈反对,并被冠上一个“常败将军”的锅盔。黄兴终于有了借口,以众议不合为由赴沪。
黄兴抵沪后,陈其美和宋教仁马上开始撒欢了,于12月4日在上海召开了由各省留沪代表、社会名流等参加的共和联合会大会,投票选举黄兴为大元帅,黎元洪为副元帅,并通过了将临时政府设于南京的决议。
▲ 黄兴
太不要脸了!按照原先的决定,留沪代表仅仅只是“联络声气,以为鄂会后援”,并无决定临时政府所在地与选举临时政府首脑的权力。因此武汉的代表们大为不满,要求黎元洪电告沪督,“请其宣告取消”。黎元洪当然也不满,于12月8日致电各省都督:“各省代表均到鄂,议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,并订期在南京公举临时大总统,组织临时政府。经敝处通电各省,谅已达览。现忽据来电,称沪上有十四省代表推举黄兴为大元帅、元洪为副元帅之说,情节甚为支离,如确有其事,请设法声明取消,以免淆乱耳目。”
南京光复了,武汉方面自然拦不住南京做临时政府所在地,但对凭空跳出来的黄大元帅,倒可以揪住不放。而且,不只湖北方面不同意,章太炎及江苏、浙江军界部分人士也反对黄兴出任大元帅,黄兴本人在汉阳失守后本就心绪不佳,对这个争议颇多的大元帅并不怎么积极,在众人的恳求下才答应“暂时勉任”——形式上,沪也算骑到了汉的头上!
12月14日,从沪、汉等地抵达南京的各省代表举行全体会议,决定于12月16日开会选举临时大总统。12月15日获知“袁内阁代表唐绍仪到汉……据唐代表称,袁内阁亦主张共和”“极欲平和了结”时,代表会议又决定暂缓选举临时大总统,“虚位待袁”,同时承认原留沪代表所推举的大元帅、副元帅,并在《临时政府组织大纲》中增写了“大总统未举定以前,其职权由大元帅暂任之”。
革命未成,大家就这么乌鸡瞪眼的。黄兴甚感无趣,12月17日致电南京,坚辞大元帅,各省代表联合会遂改选黎元洪为大元帅,黄兴为副元帅,并决定黎“暂驻武昌,由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”。黎元洪同意,可黄兴却不愿到任。在众人劝请之下稍有回转,拟赴南京之际,又接到了孙中山已经归国的消息,又决定暂缓赴任,留沪待孙。
▍四、为什么是孙中山?
第三者现身,正在抢桃的其他两家,注定没戏。
首先,湖北已失去了主要话语权。湖北虽是首义之地,但汉阳失守后,武昌已岌岌可危,随时有失陷的可能。随着六朝古都南京的光复,湖北已无什么优势可言。逼黎元洪出来主持本就是部分湖北革命党人的无奈之举,另外一部分革命党人在10月12日占领汉口后就直接成立了汉口军政分府——黎元洪本就没有得到湖北革命党的完全认同,现在更不可能得到全体革命党人的认同,总统于他无望。
黎元洪没戏,就该是孙中山吗?在章炳麟看来,“论功应属黄兴,论才应属宋教仁,论德应属汪精卫”,居然没有孙中山的戏。章虽与孙一向不睦,难免有意气在内,但此说也不是没有道理。那么,为什么是孙中山呢?
12月21日孙中山行抵香港后,胡汉民等劝其留在广东,孙却坚持北上,认为“若不至沪、宁,则此一切对内对外大计主持,决非他人所能任”。
看样子,老孙头自己也很自信的。其自何来?不外以下三点:一是资格最老,创建了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;二是声望最大,辛亥革命前策动过十次起义;三是理论最全,最早提出了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,创立合众政府”的设想,并创立了“三民主义”理论——这就是传说中的三个自信?
除了本人三个自信,还有两个重要的外部原因。
第一,除孙中山外,革命党中能与黎元洪争位的只有黄兴,黄兴在孙回来后就已明确表示“请速由代表会议选举(孙中山为)临时大总统”,况且前段时间的沪汉争权已使黎、黄当选成为事实上的不可能,这两人无论谁当选,都必然引起巨大纷争。候选人是他们三个,孙当选当然分歧最小!
第二,代表们选孙还有一个不大说得出口的原因。那就是,他们以为孙中山集齐淘宝五福回来的,有钱,能给大家发红包!
据史家估算,辛亥革命前由孙中山策动的十次起义,各方捐款总额约62万港币左右(约31万美元),其中80%为孙发动华侨所捐。现在起义成了,要成立新政府,当然更需要钱了,由孙大款出面做总统,当然最好不过。只不过大家没想到,这次孙大款居然也没钱!
革命党人李书城回忆,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,很大的原因是众人以为他与外国政府关系良好,能获得外国承认并借来巨款,“但结果都成泡影,因而他们对孙先生多不谅解,说孙先生只是放大炮”。
英国《泰晤士报》驻华记者莫理循给报社汇报说:“人们认为孙中山随身携带巨额的外币,因此对他有好印象。很难说这一假象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使人们相信他带回了巨款。据我了解,实际上什么钱都没有带来。一旦此事为人所知,人们很可能会对他产生反感。”
▲ 孙中山
假装有钱的孙中山就这样坐上了总统的宝座,却因为没钱而度日如年,名为总统,“乃同木偶”,“政令不出南京,甚至出不了总统府”。当有人为革命胜利大呼“痛快”时,孙中山苦笑着说:“何来痛快,直苦恼耳!”
为什么老孙头后来能痛痛快快地把位置让给老袁呢?其中一个原因不外是,他已深切体会到,那不是享受的按摩椅,而是烫屁股的铁板烧——谁坐谁知道!
【作者简介】
端木赐香 | 腾讯·大家专栏作者,历史学者。
【精华推荐】
·END·
大家 ∣ 思想流经之地
微信ID:ipress
洞见 · 价值 · 美感
※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《大家》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,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@foxmail.com